系所介紹
研究室
地球物理探勘組
地球物理探勘組的研究主要是藉由震測、重力、磁力、GPS、合成孔徑雷達、海底地震儀、側掃聲納與地質剖面儀等方式或儀器分析大地構造、地殼活動、地下資源、全球環境變遷等議題。
震測及地震研究室 (S500)
主持人
王乾盈
電話
03-4227151 ext:65632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主要研究方向為:
1)1秒反射震測:以先進之196波道高解析度震測系統,調查三維之1秒地下構造(約1500公尺深),銜接地表地質、地形學與深部震測,探討構造相關事項,不僅調查活動斷層、決定工程及鑽井場址地下構造,亦尋求背後之構造原因,兼顧實用及理論,深具研究興趣。研究區域遍及全島,最近增設大型minivibe震盪車震源,擴大探測尺度。
2)震測資料處理:自行研發SSS震測資料處理系統,強調高解析之成像修正,提昇反射震測之精度。亦加強震測構造解釋,探討地質成因與應用。
3)S波速度構造:結合S波反射、表面波分析,及其他既存資料,嚴謹的分析盆地或平原地區之S波速度構造,以為工程防災使用。
4)地震資料分析:分析台灣地震網及強震網資料,探討深部地體構造及場址效應等,包括分離技術研發及波線追跡法之應用。
1)1秒反射震測:以先進之196波道高解析度震測系統,調查三維之1秒地下構造(約1500公尺深),銜接地表地質、地形學與深部震測,探討構造相關事項,不僅調查活動斷層、決定工程及鑽井場址地下構造,亦尋求背後之構造原因,兼顧實用及理論,深具研究興趣。研究區域遍及全島,最近增設大型minivibe震盪車震源,擴大探測尺度。
2)震測資料處理:自行研發SSS震測資料處理系統,強調高解析之成像修正,提昇反射震測之精度。亦加強震測構造解釋,探討地質成因與應用。
3)S波速度構造:結合S波反射、表面波分析,及其他既存資料,嚴謹的分析盆地或平原地區之S波速度構造,以為工程防災使用。
4)地震資料分析:分析台灣地震網及強震網資料,探討深部地體構造及場址效應等,包括分離技術研發及波線追跡法之應用。
電磁測勘研究室 (S119)
主持人
陳洲生
電話
03-4227151 ext:65603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主要進行電磁波(Electromagnetics,EM)測勘研究,包括探勘計劃擬定,野外實測,資料處理及解釋,有時亦需參與儀器維修或改進工作。EM的應用包括:
1)尋找地下資源,如礦床、油氣、地下水及地熱資源等,
2)環境與工程應用,如海水入侵,管線定位,考古以及背景雜訊量測及評估等。
3)學術研究,如板塊邊界及深部構造之測繪等。
EM方法是量取自然或人工的電磁場,利用電磁場隨時間改變的時變場(與地球靜磁場不同),或隨頻率不同之頻變場,計算地下的電性參數(如電阻率或導電率等),量測方式可在地表、空中、海上或井下。依測量深度由深至淺包括大地電磁法(MT)、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時域電磁法(TEM)、感應極化法(IP)、直流電阻法(DC)及井下EM等,這些方法的硬體設備及相關處理軟體,本研究室一應俱全。
1)尋找地下資源,如礦床、油氣、地下水及地熱資源等,
2)環境與工程應用,如海水入侵,管線定位,考古以及背景雜訊量測及評估等。
3)學術研究,如板塊邊界及深部構造之測繪等。
EM方法是量取自然或人工的電磁場,利用電磁場隨時間改變的時變場(與地球靜磁場不同),或隨頻率不同之頻變場,計算地下的電性參數(如電阻率或導電率等),量測方式可在地表、空中、海上或井下。依測量深度由深至淺包括大地電磁法(MT)、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時域電磁法(TEM)、感應極化法(IP)、直流電阻法(DC)及井下EM等,這些方法的硬體設備及相關處理軟體,本研究室一應俱全。
計算地球物理研究室 (S113)
主持人
陳建志
電話
03-4227151 ext:65609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研究方向包含人工源與天然源之大地電磁場模擬、單相礦物隨機排列下之岩石物性模擬、地殼變形之點源與錯位模型計算、孔隙材料滲透率之隨機行走模擬、碎形與非線性地球物理之研究、地震動力系統之統計物理研究、地磁場隨機共振模型之研究、最小熵原理在地球物理資料分析之應用等課題。
重磁研究室 (S214-1)
主持人
顏宏元
電話
03-4227151 ext:65627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主要研究方向為:
1)地殼變形:利用微重力觀測,配合一等水準測量及GPS資料,進行地殼變形研究。
2)斷層調查:結合中國石油公司豐富的重力資料,從事斷層調查工作,亦配合震測與地震觀測結果,從事地下構造統合解釋。
3)密度估算:利用重力資料估算不同地質環境的岩層密度,提供作為岩層撓曲及地形修正參考密度之研究。
4)頻率分析:分析利用不同頻率波段特性,分離不同深度地層所影響之重力異常效應,進行相關解釋。
5)構造模擬:利用收集地質、地震及其他相關地球物理資料,建立初始模型,模擬二維及三維地下密度構造。
6)磁力學:利用磁力資料求得磁性基盤面、居禮溫度面的深度,進行構造解釋,尤其是中央山脈地震空白區。
7)地震前兆現象研究:利用磁力連續觀測資料,找出磁力異常與大地震發生的關聯性,並分析其物理機制。
1)地殼變形:利用微重力觀測,配合一等水準測量及GPS資料,進行地殼變形研究。
2)斷層調查:結合中國石油公司豐富的重力資料,從事斷層調查工作,亦配合震測與地震觀測結果,從事地下構造統合解釋。
3)密度估算:利用重力資料估算不同地質環境的岩層密度,提供作為岩層撓曲及地形修正參考密度之研究。
4)頻率分析:分析利用不同頻率波段特性,分離不同深度地層所影響之重力異常效應,進行相關解釋。
5)構造模擬:利用收集地質、地震及其他相關地球物理資料,建立初始模型,模擬二維及三維地下密度構造。
6)磁力學:利用磁力資料求得磁性基盤面、居禮溫度面的深度,進行構造解釋,尤其是中央山脈地震空白區。
7)地震前兆現象研究:利用磁力連續觀測資料,找出磁力異常與大地震發生的關聯性,並分析其物理機制。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 (S317)
主持人
許樹坤
電話
03-4227151 ext:65639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本研究室主要研究臺灣及其四周海域的地體構造,研究方式使用資料包括水深、磁力、重力、震測、側掃聲納和底質剖面等資料。
研究項目則包括:
1)南海北部的地體構造及可能演化。
2)沖繩海槽弧後擴張與琉球島弧隱沒帶的關係。
3)台灣造山帶地區因地震發生所引起的重力位能變化。
4)菲律賓海的地體架構及演化。
5)古地磁岩心的分析與應用。
6)磁力與重力的探測技術理論推導及模擬等相關研究。
目前參與較大的計劃包括我國大陸礁層調查計畫、台灣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調查計畫、美方TAIGER海域部分的計畫、台菲地體動力合作研究計畫
研究項目則包括:
1)南海北部的地體構造及可能演化。
2)沖繩海槽弧後擴張與琉球島弧隱沒帶的關係。
3)台灣造山帶地區因地震發生所引起的重力位能變化。
4)菲律賓海的地體架構及演化。
5)古地磁岩心的分析與應用。
6)磁力與重力的探測技術理論推導及模擬等相關研究。
目前參與較大的計劃包括我國大陸礁層調查計畫、台灣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調查計畫、美方TAIGER海域部分的計畫、台菲地體動力合作研究計畫
構造地震學研究室 (S500)
主持人
黃文正
電話
03-4227151 ext:65664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造山機制、地震活動與板塊邊界、岩石圈與暖流圈間的交互作用為主要的研究課題。研究的方法為以地震學的原理為基礎,加以應用於解析與造影岩石圈的形變與分析地震活動構造特性。並綜合使用各種震源,例如,人工震源和天然地震,以符合不同的解析尺度。目前使用的方法為三維速度構造、二維高解析度折射與反射速度構造,二維與三維波線追跡、震波非均向性、三維震波模擬與地震構造定位等。參與台美法合作的大型地體動力學合作計畫(TAIGER),以瞭解台灣的造山帶演變歷史。
海洋地震構造研究室 (S216)
主持人
林靜怡
電話
03-4227151 ext:65654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本研究室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利用海底地震儀來從事海底地震構造的研究.
主要課題包含了:
1) 海底微震資料的收集: 包含儀器的施放與資料收集時電腦程式的整合與改善;
2) 地震特性的分析: 利用地震波資料所做震源機制的計算和頻譜的分析來研究地震的發生機制;
3) 結合海底震測資料來從事地震分佈與地質構造和火山活動關係的研究;
4) 運用地震波走時資料的處理來進行地震層析斷層掃描的研究和地震的重新定位.
目前研究區域包含了沖繩海槽西南部、法國普羅旺斯和印尼蘇門答臘地區.
主要課題包含了:
1) 海底微震資料的收集: 包含儀器的施放與資料收集時電腦程式的整合與改善;
2) 地震特性的分析: 利用地震波資料所做震源機制的計算和頻譜的分析來研究地震的發生機制;
3) 結合海底震測資料來從事地震分佈與地質構造和火山活動關係的研究;
4) 運用地震波走時資料的處理來進行地震層析斷層掃描的研究和地震的重新定位.
目前研究區域包含了沖繩海槽西南部、法國普羅旺斯和印尼蘇門答臘地區.
海洋震測研究室 (S319)
近地表地球物理研究室 (S119-1)
主持人
張竝瑜
電話
65644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近地表地球物理(Near-surface Geophysics)探勘,集中於工程、資源與環境探勘所需的深度進行研究調查,一般探勘的深度約在地表至地表下數公里的範圍內。本研究室主要進行電與電磁(Electromagnetics,EM)測勘之相關研究,由於一般近地表地球物理測勘,需特別強調正確性、解析能力與準確度,因此本實驗室研究範疇包含測勘解析度之提升、儀器之校正、修改方法,反演算與訊號的修正、地球物理參數與地質參數相關性、三維與二維測勘之影像修正技術等。工作內容則包括施測計劃擬定,野外實測,資料處理及解釋,有時亦需參與儀器組裝、維修或改進工作。近年來,相關近地表測勘技術的應用包括:
1)尋找地下資源,如礦床、油氣、地下水及地熱資源等,
2)環境與工程應用,如海水入侵,管線定位,考古以及背景雜訊量測及評估等,
3)學術研究,如板塊邊界及深部構造之測繪等。電與電磁測勘技術,依測量深度由深至淺,包括大地電磁法(MT)、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時域電磁法(TEM)、感應極化法(IP)、直流電阻法(DC)、透地雷達(GPR)及井下電與電磁方法等,這些方法的硬體設備及相關處理軟體,本實驗室或已具備相關軟硬體,或正逐步建立相關能量中。
1)尋找地下資源,如礦床、油氣、地下水及地熱資源等,
2)環境與工程應用,如海水入侵,管線定位,考古以及背景雜訊量測及評估等,
3)學術研究,如板塊邊界及深部構造之測繪等。電與電磁測勘技術,依測量深度由深至淺,包括大地電磁法(MT)、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時域電磁法(TEM)、感應極化法(IP)、直流電阻法(DC)、透地雷達(GPR)及井下電與電磁方法等,這些方法的硬體設備及相關處理軟體,本實驗室或已具備相關軟硬體,或正逐步建立相關能量中。
構造地形研究室 (S313)
主持人
張文和
電話
65619
個人網頁
電子郵件
我的科學興趣主要在大地構造活動和構造地質作用所造成的地球表面(包括海底地形)的變形過程。同時,我也針對性地調查和監測這些地表景觀在暴露於新的/不同的條件(例如從水面下到暴露在空氣中)後是如何被塑造或重組的。這稱為“新地貌系統”,可能涉及以下條件:1)出露於海平面上; 2) 滑坡頻繁發生的高地勢地形; 3)冰川退縮; 4) 大湖般水體的流失。我的主要方法是野外地質調查和構造地質製圖,特別的是利用無人機平台的攝影測量進行。我將無人機用於構造地質或構造地貌測繪、事件報告(滑坡、斷層崖等)或監測地形,如河流系統、後冰川系統或可能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山區(斜坡)。目前,我的研究重心著力在北極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冰川退縮不斷暴露出新的地形,露出以前從未研究過或繪製過的露頭,這樣的成果讓我的研究增添了相當魅惑的“拓荒地質學”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