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介紹
系所介紹
民國五十七年,中央大學遷移至中壢現址並成立大學部,招收四年制新生。初時將地球物理併入理學院物理系中,成為物理組與地球物理組雙組形態,本系從此建立大學部到研究所完整之地球物理教育體系。當時國內大學都以一系數組編制,但如此安排將地球物理併入在物理範疇,多少影響本系日後的發展。
民國六十五年,地球物理組獨立成為地球物理系。在民國六十年代,有一事正面影響到本系的發展,此即中央研究院地震小組(後來成為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成立,此舉不僅立下台灣地震研究的基礎,也為本系帶入許多優良的兼任師資,打開部分畢業生的出路,使地震研究在本所逐漸蔚為風氣,持續至今。
民國七十六年,教育部大力推動科際整合,本校也嘗試將物理系、地球物理系及大氣物理系,合併為物理與地球科學系。由於原三系差異甚大,融合困難,執行上引起極大混淆。民國七十九年,三系師生一致向教育部爭取,恢復正常三系,並將本系更名為地球科學系,大氣物理系亦同時更名為大氣科學系,建立健全地球科學發展之基礎。此其時,本校獲行政院同意,成立應用地質研究所,由本系相關教師籌備辦理。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原本即密切結合,藉著地球科學系名稱之確立,本系也走上一系二所之形態,以更多元化之教學研究,擴展系所的領域。
民國八十九年,地球科學院引入水的部分之相關研究,成立水文科學研究所,本系亦思考增加環境與水文的份量,積極合聘教師,逐步增加環境課程,未來發展將逐漸涵括水文及環境的部分,形成地球科學系統整合之學系。
地球物理研究所
民國五十一年八月本校在台復校,於苗栗二坪山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招收二年制碩士班研究生,首開國內地球物理研究之先河。本所成為中央大學在台復校後成立的第一個研究所。當初選在苗栗復校,主要結合中油台探總處在當地探採天然氣,利用探油所建立的基礎支持地球物理在國內之發展。在起源上,本所係以有關油氣探勘之研究開始。地球物理所成立初期亦包括大氣科學的部份,分為地組及空組。大氣科學於民國六十七年始分出而獨立成為本校之大氣物理研究所。
民國六十九年,鑑於國內工業升級,高級研究人才需求日殷,教育部指定成立博士班,致力提昇國內地球物理人才培育與學術研究。在民國六十年代,有一事正面影響到本所的發展,此即中央研究院地震小組(後來成為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成立,此舉不僅立下台灣地震研究的基礎,也為本所帶入許多優良的兼任師資,打開部分畢業生的出路,使地震研究在本所逐漸蔚為風氣,持續至今。
民國八十七年,在劉兆漢校長全力支持下,原理學院中之地球科學相關系所(共二系五所)分離,成立全國第一個地球科學院,並聘請前中研院地球所所長蔡義本教授擔任院長,中大最具特色之地球科學院從此獨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民國八十八年台灣發生百年來最大的災害地震(九二一地震),在蔡義本院長領導下,本所發揮四十多年來奠定的地球科學基礎,在諸多相關的研究課題上,表現亮麗成果豐碩,並經由研究領域之擴張,與國際科學研究接軌,展開新的一頁。